大家初二回娘家,这是中国家庭的一个传统习俗。 其实不止是已婚妇女,丈夫和孩子也要在当天跟随前往姥爷家中,正式的称呼叫做“归宁”。

今天在春节中,大家现在都比较重视大年三十这一天,在这一天的晚饭是最为隆重的,俗称“年夜饭”。 不过其实在古代,大年初一才是最热闹的,因为大年初一才是新年的第一天,这才是真正的年,大年三十还没过年的。在大年初一,各种拜年活动就开始拉开了,大年初一的晚饭同样也是家族的团圆饭。

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,女性在嫁人之后都是属于丈夫家中的人,西方女性在结婚后甚至要改用丈夫的姓氏。注意,不是冠夫姓,而是直接改夫姓。中国妇女在结婚也是夫家的人了,所以在除夕和大年初一这两天都要跟着丈夫去过,是不能回娘家的。 但是过年不见父母也是不行的,这不符合孝道。于是民俗就将大年初二定为妇女会娘家省亲的日子。而在这一天,妈妈和爸爸也会在家中做好饭菜,等待女儿一家人的前来。 至于为什么将回娘家这一天定为大年初二,首先大年初二是过年后的第二天,节日地位比较高,初一在婆家过,初二在娘家过,比较符合中国的伦理。如果再往后推就不合适了,总不能大年初十回娘家吧?而除了大年初二以外,初三、初四、初五这几天也都不合适。 初三:这一天在民俗上是不宜出门的。 初四:则需要在家中打扫完卫生。 初五:妇女不得出门。 初六:这一天古代要下地春耕了。 初七:这一天倒是没有什么禁忌了,但总不至于在大年初七才回娘家吧。 当然,各地之间的民俗还有有细微差距的,我只是说了个大概。但总的来看,还是大年初二回娘家最为合适,于是这一天成为女儿回家省亲的日子。 而在很多地区,即便是大年初二回娘家,女儿也不能在娘家过夜,吃完饭就要回来。 不过时至今日,女儿过年回娘家过年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固定了。由于都是独生子女,有些夫妻会协商各自回家过年,各走各的亲戚朋友。或者是轮番跟着对方回家过年,例如今年去丈夫家过年,明年就去妻子家过年。
但是对于大多数已婚女性而言,基本上还都是初二会娘家。 另一方面~ 传统节日里,年只有三天——初一至初三,那这三天,“回娘家”为何就定在了初二,而不是初一或初三? 答案其实很简单,从古到今,不论哪朝哪代,中国人都有着诸多讲究,特别是“日子”的选择上,尤为重视。 就拿如今的结婚之日,除去一般的传统节日外,很多人都会选在“双日”(尤其是农历双日),原因无他,寓意“好事成双”。 由此来看,初一和初三都为单日,三天年中,只有初二为双日,那初二“回娘家”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。 初二“回娘家”的习俗就此而成,一方面,过年团圆相聚,共享新年之乐,另一方面,寓意“好事成双”,吉庆不断。 在习俗的不断传承中,初二“回娘家”也不断完善,姑娘为“外人”,那女婿就更是“外人”了,娘家人需礼而待之。

由此,初二“回娘家”的习俗在历史的一路发展中,被人们称为“迎婿日”“姑爷节”,重在姑爷这一“外人”。 时至今日,姑娘一家“回娘家”时,娘家会很隆重地款待,好酒好菜是必须的,就连桌上的“座位”也是民俗中最好的位次,如若是新姑爷,娘家还会请人陪酒。 随着时代的发展,在大部分人的思想中,姑娘和女婿也早已都是自家人,一年四季,随时往来,但初二“回娘家”的习俗,依旧被人们沿袭下来,为新年增添一份喜庆。今又初二,你回娘家了吗?